江南体育上海“万体馆”五十而知天命
栏目: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08-13 21:02:38
 在数字这方面,中国人一来是讲究“凑整”,经常“二一添作五”加“四舍五入”,逢五逢十,后增加“逢八”,算是吉利数字,都要喜庆热闹一番。二来是讲究“虚虚实实”,很多数字不能细究。《水浒》里的林冲号称“八十万禁军教头”,听上去很威风,江南体育app下载其实只是个低级军官,类似于卫戍部队的武术课老师,北宋时仅东京汴梁开封府一地,林冲这样的教头有两三百人。那个“八十万”指的是禁军总人数,不是说这八十万都

  在数字这方面,中国人一来是讲究“凑整”,经常“二一添作五”加“四舍五入”,逢五逢十,后增加“逢八”,算是吉利数字,都要喜庆热闹一番。二来是讲究“虚虚实实”,很多数字不能细究。《水浒》里的林冲号称“八十万禁军教头”,听上去很威风,江南体育app下载其实只是个低级军官,类似于卫戍部队的武术课老师,北宋时仅东京汴梁开封府一地,林冲这样的教头有两三百人。那个“八十万”指的是禁军总人数,不是说这八十万都是林冲的学生。抗战期间四行仓库留下一支“孤军”,总共四百多人,前来采访的记者冯有真觉得“四百”叫不响,大笔一挥改成“八百壮士”,流传至今。

  上海地铁有两个站点容易搞错,“上海体育场”和“上海体育馆”。体育场和体育馆有什么区别?不懂体育的人确实一头雾水。简单说起来,“场”是室外的,江南体育app下载“馆”是室内的,并不复杂。对上海人来说,除了坐地铁,他们很少用“场”“馆”这样的概念来区分徐家汇体育公园里的这两幢上海标志性建筑,而是用两个带数字的俗称:“八万人”和“万体馆”。八万人是体育场,是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主赛场,1997年启用。“万体馆”是1975年建成的,今年8月正好“五十而知天命”。从数字上说,“八万人”是虚数,上周足球中超“德比”,官方公布现场观众60031人,已经创造历史纪录。江南体育app下载而“万体馆”的“万”,非但货真价实,而且是“反向虚数”,其实最早可以容纳1万8千人,现在也能坐1万3。“万体”?低调了!

  上海还是“县”的建制时,就在老城厢西门外的方斜路建造了公共体育场,就是后来的沪南体育场,那是在1917年,民国初年。二十年代上海成立“特别市”,市立体育场在江湾。1949年后,上海的市立体育馆放在陕西南路的原回力球馆,即后来的卢湾体育馆。位于徐汇的上海体育馆,建造过程颇为曲折。早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夕,上海市体委就提出建造万人体育馆的申请,同年获准,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,地址和设计方案都审定完毕,计划1960年3月1日动工兴建。但五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,练习馆才打完桩,工程就不得不下马,且一下马就是十多年。1972年当时的上海市体委提出重建万人体育馆,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:“同意。由计委拨给专用材料,限期完成,设计到现场去,北京长处要学习,短处要去掉,而且还要批判地吸收外国先进经验,并努力超过”。1973年春,停顿了13年的体育馆工程重新开工,于1975年建成,命名为上海体育馆。因容纳观众数量达到1.8万人,因此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“万人体育馆”,简称“万体馆”。在上海,你问“上海体育馆”或许有人不知道,问“万体馆”,几乎无人不知。

  上海体育馆在设计中采用了新结构、新材料、新设备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完成多项技术革新,如高塔式新光源卤素灯广场照明、电动活动看台、电动反板式篮球架、彩色吸热玻璃等,所有材料和设备均由国内自己设计生产,充分体现了“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”的精神,成为上海人的骄傲。体育馆建成后,凡上海举办的重大国内、国际赛事,多在此举行。1975年8月上海体育馆首次举行体育表演,之后无数次大赛,“万体馆”成为上海的标志。

  上海体育馆选址在漕溪北路附近是很有远见的,这个地方符合“地区适中,交通、集散方便,与居民区有一定间距,减少噪音,结合城市发展远景,保留扩建余地”等原则。尽管工程中断了十几年,但投入使用后的上海体育馆,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体育馆,197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,上海体育馆被评为上海的伟大建筑成就之一。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此举行,1984年上海体育馆承办第十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举办洲际体育锦标赛。有这么多的“第一”,上海体育馆自然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体育圣地。后来,上海体育馆又变身“上海大舞台”,承办各类演出。但上海人改不了口,还是叫它“万体馆”,这一叫,就是半个世纪。

  关于上海体育馆和临近的华亭宾馆,有一张历史照片常被人们提及。从照片中看,当时万体馆和华亭宾馆周边还是农田,一辆手扶拖拉机从镜头前驶过。对比如今徐家汇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,尤其让人产生“沧海桑田”的感慨。此图原名《城乡之间》,由摄影师徐汇拍摄,江南体育app下载发表在1987年12月份的《上海滩》杂志封面上。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认为“徐汇”是笔名,其实并非如此。“徐汇”是上海证券报的资深摄影记者,姓徐名汇,真名,如假包换。徐汇出生于摄影世家,其父徐永辉先生解放前曾在万籁鸣的照相馆学艺,后长期在《浙江日报》工作。2022年,徐汇通过好友宋志良赠予我这张珍贵的照片,并签名留念。但我和徐汇尚未见过面。一年后终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。拍摄这张《城乡之间》时,徐汇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如今已退休了。徐汇先生热爱摄影,如今他在各地云游,依然在奉献优秀的摄影作品。

  1997年,上海举办第八届全运会,同年在上海体育馆附近建成了上海体育场。这座体育场因可同时容纳8万人进场而被称为“八万人”。这“八万人”,是把公务人员包括参加团体操的演员和开幕式的人员“夯不啷当”算进去,再凑个整。上海体育场、上海体育馆及另一座可以容纳四千名观众的上海游泳馆(1983年建成)三足鼎立,规模雄伟,共同组成了徐家汇一带独特的体育风景。随着城市功能的升级,全新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已正式向市民开放,“万体馆”、“八万人”、“游泳馆”,这些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体育辉煌的场地,迎来新的生机。占地面积近36万平方米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呈现“一轴两翼”的态势,通过场馆功能升级和户外环境改造,分为有氧公园主题区、专业赛事轴、运动公园主题区三大片区,成为“体育氛围浓厚、赛事举办一流、群众体育活跃、绿化空间宜人”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。“万体馆”极具特色的建筑立面得以保留,通过改扩建,拥有绚烂的灯光秀、可移动看台,及近1.3万个座位,观赛体验得到改善,成为上海男篮的主场后,几乎每场座无虚席。

  万体馆的设计师魏敦山院士有“上海体育建筑之父”的美誉,人们熟知的上海标志性体育建筑的设计大多出自其手。魏敦山先生1933年出生,五十年代初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,后转到同济大学。人们熟悉的魏敦山是建筑设计大师,殊不知其多才多艺,早年曾拜师小刘春山学习滑稽戏,如果不是读书太优秀上了大学,或许他会成为一名滑稽演员。鲐背之年的魏老依然活跃在京剧票房,老夫聊发少年狂,还经常登台表演,中气十足。他的“儿子”上海体育馆转眼也到了知天命之年,在此也恭祝魏老健康长寿!